蘆洲地區的保生大帝信仰(回頁首)
作者:
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李振嘉(蘆洲水湳角大旗尾)
新北市蘆洲區成功路上,有著蘆洲第一座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-保和宮,附近有蘆洲第一座佛寺湧蓮寺,當地是蘆洲早期居民宗教信仰的寄託,因為在成功路上就有四座廟宇,分別為主祀保生大帝的保和宮、主祀觀世音菩蕯的湧蓮寺、主祀延平郡王鄭成功的懋德宮及供奉因戰亂、械鬥以及不幸因貧病過世之死者亡魂的文武大眾廟。本篇來講述保和宮的保生大帝信仰。
保生大帝本名吳夲,相傳為北宋閩南人士,出生與祖籍都在福建泉州,一直是閩南地區所崇敬的神明,主管醫療;在台灣與大陸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,有的廟宇會有讓信眾抽藥籤的習俗,因為在古代醫療不發達,病患及家屬常會到廟裡祈求藥方,或是藉由降乩扶輦,或是藉由抽藥籤,有部份藥籤是廟方透過中醫師收集驗方並經神前擲筊後,才編為廟內藥籤,有學者研究部份為保生大帝羽化升天前所遺留的藥方,其它為後世研究 。
不過並未聽聞保和宮內有藥籤可供抽取,推測主要原因是保和宮興建於日本明治43年(西元1910年),當時日本政府在台灣已有完善的公醫制度,所以很可能在官方禁止下,廟宇沒有提供藥籤治病的服務。
蘆洲保和宮的保生大帝,原係由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兌山李氏家族遷台時,由同安縣白礁慈濟宮祖廟的保生大帝分靈而來、連同迎請中壇元帥及虎爺渡海來台並建一草寮做為廟宇,以保平安;李氏先祖陸續在清康熙、雍正與乾隆年間,陸續來台開墾後,家族分居各地,並非全聚蘆洲,在保和宮未建廟時,主要前往大龍峒保安宮參加祭祀,後來在清咸豐及同治年間,由李氏族人七角頭的商議為分靈來台保生大帝建廟,不過李氏族人歷經百餘年的經營,後代人口漸多,原購約二萬一千坪寺廟建地,經討論後,決議應先營建供奉共同信仰,也就是觀世音菩蕯的湧蓮寺為主;再建所謂的家廟(也就是保和宮),在會議共識之後,李氏族長賣掉大部份建地,先與鄉民合資建立湧蓮寺,後建保和宮,因此遲至日治時期的1910年由李氏族人集資向日本政府申請建廟,並以「保和宮」命名之;因為當時蘆洲又稱為「和尚洲」,取和為中間字。
建廟經費由李氏族人七角頭分擔,分別是樓仔厝角、水湳角、溪墘角、土地公厝角、三重埔角、八里角、社子的崙仔頂角共同負擔,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是保生大帝誕辰,一年由一個角頭負責祭祀,七年輪一次,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是保生大帝的誕辰,在民國106年由水湳角李氏族人承擔祭祀,今年(民國107年)將由溪墘角承擔。
由於早年日本政府對台灣的皇民化運動,初步在日治初期就開始了,對台灣傳統信仰略有掣肘,建廟遲至日本明治43年(西元1910年)才申請成功,但李氏族人不以建廟為由向日本政府提出申請,而是虛設一位人物「李保和」,將廟產登記在李保和名下,成為李保和此人的私產。
目前保和宮大殿需重新整修,原供奉在正殿的神明均移到廟外的暫建一臨時行宮;亦正在進行籌款動工作業,待工程完工之後,保生大帝與正殿眾神將請回正殿接受供奉。
圖片來源:上圖來自蘆洲志P559圖10-2-5保和宮正殿保生大帝尊像
中圖來自蘆洲志P559圖10-2-4蘆洲市保和宮江坤峰攝影
下圖來自蘆洲志P561圖10-2-6民國60年保和宮舊貌 |